從牡丹江到新疆伊犁這趟旅程就像一場跨越千里的味蕾探險。一路能看到北方的白樺林漸漸變成戈壁荒灘還能感受到氣溫從涼爽驟然轉為酷熱。但你知道嗎?在這段漫長的旅途中真正讓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些藏在路邊攤、小飯館里的特色小吃。不過呢我得提醒你有時候想找到正宗的味道可沒那么容易。
難題來了:正宗味道去哪兒了?
說實話我在牡丹江出發(fā)前特意查了不少攻略列了一堆“必吃清單”。結果到了伊犁才發(fā)現(xiàn)很多店家根本不是本地人開的菜單上寫著“正宗”,但味道卻差了十萬八千里。比如那個號稱“新疆第一馕”的攤子,排隊的人倒是不少,但咬一口發(fā)現(xiàn),餅皮硬得像石頭,嚼起來費勁不說,還差點把我的牙磕崩了!其實吧我覺得關鍵還是在于手藝,正宗的東西需要時間沉淀,而不是隨便找個外地師傅照著樣子做。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伊寧市的一條老街,那家賣烤羊腿的小攤。遠遠地就能聞到一股香噴噴的孜然味兒,直往鼻子里鉆。老板是個地道的維吾爾族大叔,臉上皺紋像刻出來的地圖一樣。他一邊翻動鐵架上的羊腿,一邊跟旁邊的客人聊著天,笑起來露出一口大白牙。等到肉烤得焦黃酥脆,拿刀切下來遞給你的時候,那股熱氣帶著油脂香撲面而來,簡直讓人把持不住。不過呢,我發(fā)現(xiàn)此類露天燒烤雖然好吃,但油煙味兒太重,吃完衣服上都沾滿了煙灰,得趕緊洗。
說到觸覺,就不得不提抓飯了。在伊犁,幾乎每家餐廳都有這道招牌菜。一勺舀下去,米飯晶瑩剔透,胡蘿卜塊軟糯得入口即化,羊肉塊也燉得恰到好處,咬起來嫩滑又有嚼勁。最妙的是拌飯的過程,用筷子攪一攪,油亮的湯汁裹滿每一粒米,那種觸感特別有滿足感。但也有一次,我去了一家評價很高的餐廳,結果發(fā)現(xiàn)他們的抓飯放了太多洋蔥,味道沖得我眼淚直流,最后只能勉強吃了幾口。
爭議焦點:價格真的值嗎?
說到底,這些特色小吃的價格也是個繞不開的話題。記得在喀贊其民俗區(qū)一碗普通的酸奶疙瘩竟然要價五十塊!我當時就跟朋友吐槽:“這也太貴了吧!”朋友卻說:“你得理解,這是手工做的,而且原材料成本高。”其實吧,我覺得性價比這個疑問見仁見智。假如你覺得這趟旅行值得,花點錢也無妨;但假如只是為了湊熱鬧,那可能就會覺得有點虧。當然啦,我建議大家別光顧著拍照打卡,還是要用心品嘗,畢竟美食才是重點。
趨勢預測:未來的味道會更好嗎?
最后想聊聊我對未來的部分期待。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傳統(tǒng)美食,部分網(wǎng)紅博主也會專門去挖掘這些隱藏的寶藏小店。我相信,隨著關注度增強,會有更多人愿意學習正宗的做法,把這份特別的風味傳承下去。不過呢,我也擔心商業(yè)化會讓味道變得越來越同質化,失去了原本的靈魂。所以啊,趁著你還年輕,有機會的話一定要親自去嘗嘗,說不定哪天就找不到了呢!
大家還看了:
牡丹江至新疆 牡丹江到伊犁多少公里
編輯:新疆旅游-合作伙伴
本文鏈接:http://51taibao.com/xinjiangyou/1126159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