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評論




普洱茶是中國傳統的名茶之一以其獨到的風味和健康功效聞名于世。為了保證普洱茶的品質和安全性,中國制定了嚴格的標準和地方標準。其中DB53/T103-2006是云南省針對普洱茶制定的地方標準,它對普洱茶的生產、加工、品質監控等方面做出了詳細的規定。本文將詳細介紹DB53/T103-2006的主要內容及其對普洱茶行業的作用。
DB53/T103-2006是由云南省優劣技術監督局發布的一項地方標準,旨在規范普洱茶的生產、加工和品質控制。該標準基于普洱茶標準GB/T 22111并結合云南地區的實際情況實施補充和完善。標準涵蓋了普洱茶的定義、分類、原料須要、生產工藝、品質須要、檢驗方法、包裝、標識、運輸和儲存等多個方面。
DB53/T103-2006對普洱茶的原料提出了嚴格的請求。規定了普洱茶原料必須選用云南大葉種茶樹的鮮葉。這些茶樹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雙版納、普洱、臨滄等地,具有獨到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所產茶葉品質優良。對鮮葉的采摘時間、采摘形式、采摘標準等也實施了明確規定。例如,春茶一般在清明節前后采摘,秋茶則在霜降前后采摘。采摘時要選擇晴天實施,避免雨天采摘引起茶葉含水量過高。
普洱茶的生產工藝主要涵蓋殺青、揉捻、曬干、渥堆發酵等步驟。DB53/T103-2006對每個工藝環節都提出了具體的技術需求。例如,在殺青期間,請求溫度控制在220℃至240℃之間時間為10至15分鐘;揉捻期間,需求揉捻力度適中,以保持茶葉的完整性;曬干期間,請求陽光充足,風力適宜,使茶葉水分含量降至10%以下;渥堆發酵進展中,請求控制好溫度、濕度和時間,以保證茶葉的陳化效果。還規定了普洱茶的壓制工藝涵蓋蒸壓、定型、晾曬等步驟,以確信成品茶的形狀和緊實度符合標準。
DB53/T103-2006對普洱茶的感官品質和理化指標提出了明確需求。感官品質方面,包含色澤、香氣、滋味、湯色和葉底五個方面。色澤請求鮮亮,香氣須要純正,滋味請求醇厚回甘,湯色須要紅亮透明葉底需求柔軟勻整。理化指標方面,包含水分含量、總灰分、水浸出物、咖啡堿、茶多酚等。水分含量請求不超過12%,總灰分需求不超過7%,水浸出物請求不低于35%,咖啡堿須要在2.5%至4.5%之間茶多酚請求在20%至35%之間。這些指標不僅反映了普洱茶的內在品質也為消費者提供了一個客觀的評價標準。
為了保證普洱茶的品質符合標準DB53/T103-2006規定了一系列的檢驗方法。感官檢驗方面,由專業評茶員實施,通過觀察、嗅聞、品嘗等辦法對茶葉的色澤、香氣、滋味、湯色和葉底實施綜合評價。理化檢驗方面,采用現代分析儀器和技術手段如液相色譜、氣相色譜、原子吸收光譜等,對水分含量、總灰分、水浸出物、咖啡堿、茶多酚等指標實施精確測定。還規定了微生物檢驗和污染物檢驗方法,以保障普洱茶的安全性。
DB53/T103-2006對普洱茶的包裝、標識、運輸和儲存也作出了明確規定。包裝材料須要無、無害、無異味,且具有良好的防潮性能。標識方面,須要標明產品的名稱、等級、凈重、生產日期、保質期、生產批號、施行標準、生產廠家等信息。運輸期間,需求輕裝輕卸,避免擠壓、碰撞,防止受潮、污染。儲存時,須要保持通風干燥避免陽光直射防止異味串入。
DB53/T103-2006的實施,對規范普洱茶市場秩序、提升產品品質、保護消費者權益具有要緊意義。該標準為普洱茶生產企業提供了一套科學、系統的生產指南,有助于升級生產效率和產品優劣。該標準為消費者提供了一個公正、透明的評價體系,幫助他們識別優質普洱茶,從而做出明智的購買決策。 該標準還有助于推動普洱茶產業的健康發展,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DB53/T103-2006作為云南省普洱茶的地方標準,對普洱茶的生產和品質控制起到了關鍵作用。它不僅為普洱茶的生產提供了明確的技術指導,也為消費者提供了可靠的品質保障。隨著普洱茶市場的不斷發展,DB53/T103-2006將繼續發揮其關鍵作用,為普洱茶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