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普洱茶發酵多少度好了?這事兒可不只是數字游戲。發酵溫度、天數和程度直接作用熟普的口感、香氣甚至價值。作為一個老茶客我總在想到底怎么才能找到那個“黃金點”?
溫度的秘密
說實話,剛開始做熟普的時候,我真是摸不著頭腦。聽說發酵溫度要控制在25℃到30℃之間,但實際操作起來,發現根本沒那么簡單。有一次我試了35℃,結果茶葉發酸了,味道怪怪的,像沒放糖的酸奶。后來又降到20℃,發現發酵速度太慢,等得人心急。其實溫度高了會加速發酵,但容易過頭,低了又不夠徹底。此類平衡感,真讓人抓狂。
時間的考驗
發酵天數也很關鍵。網上說一般要40到60天,但我本身試過一次,45天就出鍋了,結果茶湯顏色偏淡像沒泡夠的袋泡茶。后來拉長到65天,茶味倒是濃郁了但總覺得少了點靈動勁兒。你有未有覺得有時候事情就是這樣,多一天少一天,結果差很多?我就琢磨,是不是發酵天數還得結合季節來調整?
發酵程度的糾結
發酵程度也是個大難題。輕發酵的茶喝起來清爽,但不夠醇厚;重發酵的茶雖然濃厚,但容易有“堆味”,就是那種悶悶的氣味。記得有個朋友買了幾餅重度發酵的熟普,泡出來一股“倉庫味”,喝一口差點把我嗆住。他當時還跟我吹,說這是“經典風味”。我當時就想,經典歸經典,可誰愿意天天喝這個味啊?
生活中的小經驗
其實,這些講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我有個鄰居阿姨,她家的熟普就是自身在家發酵的,雖然條件簡陋但她說每年冬天都會拿出來喝,越陳越香。她告訴我,她靠的是經驗,看茶葉的顏色變化聞氣味,摸干濕度。她說:“熟普就像人一樣,不能太急躁。”聽她這么說,我倒覺得,也許咱們太依賴數據了。
爭議與趨勢
現在市場上對熟普的發酵標準也有爭議。有人說一定要嚴格依照科學方法也有人認為傳統經驗更必不可少。我倒覺得,這兩者并不沖突。就像我嘗過的一款熟普,它既保持了傳統工藝的風味又有現代技術加持喝起來既有層次感又不失溫暖。我覺得,未來可能將會更注重這類融合吧。
我的一點小總結
熟普發酵這事,還是需要不斷嘗試和調整。別總想著一步到位,慢慢摸索才是王道。就像我有一次無意中把發酵溫度調到了28℃,結果出來的茶特別順滑,連我那挑剔的朋友都夸好喝。所以啊有時候不完美也是一種美。
大家還看了:
普洱熟茶發酵的溫度
編輯:普洱茶-合作伙伴
本文鏈接:http://51taibao.com/chajuhui/1536261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