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翡翠自古以來便被譽為“玉中之王”其特別的質地和色澤使其成為無數收藏家和投資者的心頭好。在翡翠市場中咱們時常會遇到若干原石硬度不足的疑惑這無疑給翡翠的加工和利用帶來了諸多困擾。本文將深入探究翡翠原石硬度不足的成因以及這一現象對成品翡翠的作用并探討相應的解決措施。
翡翠硬度不足之謎其實與翡翠的產地、加工方法以及內部結構密切相關。下面咱們就來一一揭開這些謎團。
我們要明白翡翠的硬度是由其內部結構決定的。翡翠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鹽,而硅酸鹽的硬度相對較高。在若干特定的地質條件下,翡翠原石有可能含有較多的雜質,這些雜質會減少翡翠的硬度。加工期間的不當操作也可能致使翡翠硬度下降。
說到翡翠的加工方法,就不能不提B貨翡翠。B貨翡翠是指經過人工酸洗和注膠等解決的翡翠。這些過程會破壞翡翠的結構,引發其硬度和強度下降。相反,B貨翡翠的顏色往往較淺,看起來不夠鮮艷,光澤也顯得暗淡無光。透明度也是衡量翡翠優劣的一個要緊標準。優質的翡翠多數情況下具有良好的透明度,可看到內部的細微結構。而劣質翡翠則透明度較低甚至完全不透明,給人一種渾濁的感覺。
硬度測試是判斷翡翠硬度的一個關鍵方法。5D貨指材料本身不是翡翠而冒充翡翠。有的是玻璃,毫無價值,有的本身是有一定價值的玉或石英,由于翡翠的價值更高而仿冒翡翠,這些都稱為翡翠的D貨。普通玉石冒充的翡翠,一是硬度低,二是密度小、光澤較弱。綠色玻璃及綠色塑料作成的替代品大部分顏色發呆難看,光澤很弱。相對密度很輕,硬度低,無涼感。
顏色、質地和透明度是鑒別翡翠真偽的要緊依據。翡翠B貨的顏色往往過于鮮艷,或過于暗淡,與天然翡翠相比,它的顏色分布不夠自然。質地方面,翡翠B貨一般較為均勻,不存在天然翡翠的紋理和瑕疵。這是因為經過強酸浸泡后,翡翠內部的雜質和瑕疵都被去除掉了。透明度方面翡翠B貨的透明度一般較高,這是因為注膠應對使得翡翠的內部結構更加緊密。
那么翡翠硬度不足的起因究竟是什么呢?翡翠B貨的加工辦法是一個要緊因素。翡翠B貨多數情況下采用染色或其他方法改變石頭的天然顏色,使其呈現出不自然的玻璃顏色。此類加工方法會破壞翡翠的內部結構,引發質地不均勻,從而減低其硬度。
翡翠原石的優劣也是作用硬度的因素之一。若原石質地不均勻,含有較多雜質其硬度也會相應減少。
那么怎樣去辨別不同產地的翡翠呢?其實不同產地的翡翠在顏色、質地和硬度上都有所差異。翡翠顏色鮮艷均勻,尤其是帝王綠、陽綠;危地馬拉翡翠顏色傲,多為藍綠色;翡翠偏黃,翡翠偏灰。測硬度也是一個有效的方法翡翠硬度為7,用小刀劃不會留下痕跡;其他產地的翡翠硬度較低,可能出現劃痕。
在鑒別翡翠真假時我們還要關注區分A貨、B貨和C貨。A貨翡翠的蒼蠅翅、B、B+C貨翡翠的表面因經過強酸的酸洗漂白,表現為看不見雜質。經過酸洗所以結構松散,不致密,看不到翠性。主要表現特征有三,“酸蝕網紋”、“充膠溶蝕坑”與“氣泡”。
雖然有人用水測密度來驗證翡翠的真假,但這并不準確。B+C貨的密度也可做得和真翡翠一樣,過度依賴這類方法只會讓假貨更加猖獗。
翡翠硬度不足之謎并非無解,只要我們掌握了正確的鑒別方法,就能避免購買到低品質的翡翠。在選購翡翠時,我們要關注觀察其顏色、質地、透明度和硬度,以免上當受騙。同時也期望相關可以加強對翡翠市場的監管,打擊假冒偽劣產品,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大家還看了:
翡翠硬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