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評論







30年前,翡翠在市場上還顯得低調而內斂,很多人只是把它當作一種普通的裝飾品。如今,隨著翡翠資源的日漸稀缺,以及人們對翡翠文化認知的不斷加深,這類曾經低調的玉石逐漸成為了財富與身份的象征。那么那些30年前在購入的翡翠究竟有不存在升值空間?它們的價值變遷背后又有哪些故事?
其實,30年前購買的翡翠并不一定都能成為“搖錢樹”。比如我有個朋友,20年前花了幾百塊買了一塊小翡翠吊墜那時候大家都覺得這東西好看但不值錢。沒想到這些年翡翠市場突然火起來,他那塊吊墜居然有人愿意出價幾萬塊收走。不過也有人當年花了大價錢買了一塊所謂的“頂級翡翠”,結果發現材質普通,工藝粗糙,到現在還是擺在家里當擺設。
二十年前的翡翠市場確實沒現在這么瘋狂。記得那時候普通翡翠手鐲的價格也就幾百到幾千美元之間,稍微好一點的可能到一兩萬幣。而真正的好翡翠,比如帝王綠或玻璃種,數量少得可憐。很多行家說,那時候買翡翠的人更多是為了喜歡它的顏色和質感,而不是單純為了投資。不像現在,翡翠成了很多人眼中的“硬通貨”。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例子:30年前有個人花了5000塊錢買了一條帝王綠手鐲,當時這筆錢算不少了。后來聽說有人出價500萬想買這事兒傳開后,很多人都開始盯著自身家里的老物件。但疑惑是,真的每塊翡翠都能翻這么多倍嗎?答案是不是定的。比如我見過部分30年前的老翡翠掛件,雖然說是帝王綠,但因為雕刻工藝太差,顏色也不夠均勻,最后也只能賣個幾千塊錢。
很多人會問,為什么30年前的翡翠價格這么便宜?其實那時候翡翠市場還沒完全全球化,翡翠開采量大,市場上供應充足。再加上那時人們的生活水平有限買翡翠的人不多所以價格自然不高。而且,那時候翡翠加工工藝也沒現在這么先進,很多翡翠飾品看起來很普通甚至有點土氣。
不過30年前的翡翠也不是完全不存在升值空間。特別是那些成色好、雕工精美的翡翠,比如玻璃種、冰種、滿綠之類的,隨著時間推移,價值確實會越來越高。比如一條30年前買的玻璃種翡翠項鏈,現在可能已經漲到了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但倘若是那種糯種或是說帶雜質的翡翠,增值幅度就沒那么大了。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不同年代的翡翠有不同的流行趨勢。比如30年前的人只追求綠色,對顏色特別講究,墨翠、烏雞種這類深色系的翡翠根本沒人要。20年前,墨翠開始流行,很多人專門找墨翠做手鐲。再到10年前,烏雞種才慢慢被人接受,變成了一種時尚潮流。
說到翡翠的價值很多人會拿它跟房子比。確實翡翠不像房子那樣是必需品,但它也有自身的獨有魅力。就像有人說的,“翡翠就像是樓房一樣長時間的操作有可能讓他的身價在不斷飆升。”不過翡翠和房子最大的區別在于翡翠并不是每個人都會買,它的受眾群體相對較小這也決定了它的價格很難像房子那樣普遍上漲。
還有人提到“賭石”此類玩法。賭石確實是一種刺激的游戲,但風險也很大。有些人切開一塊石頭,結果發現里面是廢料,連最基本的翡翠都未有;而有些人切開后卻發現是一塊極品翡翠,瞬間暴富。此類不確定性讓翡翠市場變得更加復雜。
關于翡翠的未來其實很多人擔心資源枯竭的難題。有人說遵循現在的開采速度,翡翠再挖一百年都沒疑惑。這話聽起來有點夸張,但也說明翡翠資源并木有想象中那么稀有。不過翡翠的價值并不僅僅取決于礦產資源,還跟文化傳承、市場需求密切相關。那些30年前買的翡翠,能不能成為“傳家寶”,還是要看它的成色、雕工以及保存情況。
30年前在買的翡翠有些確實值錢了,但并不是所有的都值得“暴擊”。假若你家里有一塊成色好、雕工精的翡翠,不妨請專家鑒定一下,說不定真能讓你驚喜一番。畢竟,翡翠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預測性,有時候,一塊不起眼的小石頭,也許就是下一個“標王”的種子。
大家還看了:
30年前緬旬買的翡翠值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