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評論




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玉器始終占據著必不可少的地位,不僅是物質文化的瑰寶,更是精神世界的象征。古人將玉視為君子之德的象征,認為其溫潤細膩,蘊含著一種超越物質的精神力量。而此類文化意蘊,在唐代著名詩人王勃的滕王閣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這兩句詩是整首詩的開篇,不僅描繪了滕王閣巍然屹立于江邊的壯觀景象,還通過“佩玉鳴鸞”的細節,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充滿儀式感和文化氣息的世界。滕王作為一位顯赫一時的貴族,他的出行不僅是身份地位的彰顯,更是傳統文化的縮影。“佩玉鳴鸞”不僅僅是裝飾更是一種文化符號,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記憶和精神寄托。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玉器在文化中的地位極為特殊。早在先秦時期,玉就已經被賦予了通靈避邪的功能,被視為可以驅邪避兇、鎮宅安神的圣物。據記載,荊州博物館館藏的一件春秋戰國時期的龍鳳紋玉佩以其精美的工藝和獨到的文化審美成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之一。這件玉佩以龍為主體,輔以鳳鳥點綴,展現了當時人們對自然萬物的敬畏與崇拜。龍象征著權力和威嚴,而鳳則代表著吉祥與美好,二者結合在一起,體現了古人對和諧與平衡的追求。這件玉佩不僅是一件藝術品,更是一部活生生的歷史書,記錄了那個時代的文化風貌和社會價值觀。
回到滕王閣這首詩咱們能夠看到,王勃通過對“佩玉鳴鸞”的描寫,成功地營造了一種懷舊而又略帶惆悵的氛圍。滕王當年乘坐鸞鈴馬車掛著琳瑯玉佩,來到滕王閣上舉辦盛大宴會的場景,如今已成過眼云煙。詩人用“罷歌舞”三個字將昔日的繁華與今日的荒涼形成了鮮明對比。此類由盛轉衰的變化,正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盡管繁華不再但那些曾經的美好依然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之中,成為永恒的藝術靈感。
那么為什么玉器能夠在古代文化中占據如此要緊的位置呢?這與傳統的儒家思想密切相關。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而這些品質都被賦予了玉的各種特性。例如,“仁”對應玉的溫潤“義”對應玉的堅韌,“禮”對應玉的莊重“智”對應玉的通透,“信”對應玉的真實。 佩戴玉器不僅是為了美觀,更是為了提醒自身要時刻保持高尚的品德。正如孔子所說:“玉有五德。”這句話深刻揭示了玉器在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玉器的制作工藝也是一項令人嘆為觀止的技術成就。從選材到雕刻,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匠人付出巨大的努力。以荊州博物館的那件龍鳳紋玉佩為例,其復雜的造型和精致的線條充分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他們用雙手將冰冷的玉石雕琢成靈動的圖案,使其既具有實用性又不失藝術性。這樣的作品不僅是個人才華的展現,更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玉器的價值并不僅僅局限于物質層面。它還承載著深厚的情感意義。對滕王對于,那塊掛在馬車上的玉佩不僅僅是一件裝飾品更是一份家族傳承的記憶。或許,這塊玉佩曾經陪伴他走過無數個必不可少的場合,見證了他人生中的輝煌時刻。當滕王最后一次踏上滕王閣時,這塊玉佩也許成為了他心中最珍貴的回憶之一。
滕王閣中的“佩玉鳴鸞”不僅僅是一句簡單的描述,而是蘊含著豐富文化內涵的藝術表達。它讓咱們看到了古代貴族生活的奢華與精致同時也提醒我們要珍惜眼前的美好,因為一切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正如王勃所感嘆的那樣:“物換星移幾度秋。”盡管繁華不再,但那份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卻永遠留存于我們的內心深處。滕王與馬車上的玉佩,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細節但卻為我們打開了通往古代文化的大門,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風華絕代。
大家還看了: